找到相关内容308篇,用时20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论魏晋南北朝的佛道关系

    学,把儒学成为外道,慧运认为儒、佛作为统治思想来讲,两者的基本立场是一致的,因此“可合而明”完全可以相互配合、共同合作。另外还谈到一个理论:“一曰,二曰生,三曰后者,善恶始于此身,即此身受。生者,来生便受。后者,或经二生三生,百生千生,然后乃受”[13]这种思想为人间贫贱富贵阶级区别和封建道德带声了神圣的光环,体现了佛学思想的中国化[14]。  从上即可以看出佛学在南方的发展,...

    田园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311860313.html
  • 道教的“承负”说与佛教的“轮回”说

    善男子,众生造业有其四种:一者现(原注:  今身作善恶业即身受之,是名);二者生(原注:  今身造业次后受,是名生);三者后(原注:今身造  业,次后来受,更第二、第三生已去受者);四...,而且批评了中国传统的报应说和道教在这个问题上的观点。慧远在《三论》中说:  “经说业有三:一曰,二曰生,三曰后  者,善恶始于此身,即此身受。生者,来生受。后  者,或经二生...

    汤一介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335764200.html
  • “承负”与“轮回”——道教与佛教两种果报理论的比较

    五代, 但强调果报对个人及子孙现世的影响, 强调“现世因果”,其提倡行善是为了得到现世的好。“业报轮回说”则主张“三世因果”, 慧远《三论》开篇说: “经说业有三: 一曰, 二曰生, 三曰后者, 善恶始于此生, 即此身受。生者, 来生便受。后者, 或经二生三生, 百生千生, 然后乃受。”其倡说的目的是为了“超出三界外, 不在五行中”, 为摆脱轮回之苦而行善修行。重视“现世果报...

    徐明生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291974518.html
  • 弘愿与佛心--印光大师

    中宝珠,蒙尘之秦镜,在璞之荆璧。愚人但见其外相,而不知其内容;佛则遗外相而论内容,故无一众生或生弃舍也。然佛尚不轻众生,众生何可轻众生乎?(放生杀生录序) 五 佛之愍念众生,前自无始,后尽未来,上...,大声小声,皆无不可。何得一向大声念,致令伤气受病耶? 然汝此大病,虽由伤气而起,实无量劫来业力所。以汝精进念佛之故,逐转后,转重为轻。即此一病,不知消几何劫数三途恶道之罪。佛力难思,...

    佚名

    |论坛精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2243376787.html
  • 学佛必须明白的因果

    1.:今生做善事,今生享福;今生做恶事,今生受恶报。 例如,去年川登载一件事情,万县市一个公司副经理,平时爱帮别人的忙,几次跳下水救人。一天,他坐出租车办事返家,经过一条路,平时爱堵车,今天却很...一个十三岁的初中女生,骑自行车掉入水中,因下水时间过长,已经死了。这女生是谁?原来是那位妇女的亲生女儿。围观的人都说:“这真是现眼!”这是恶业的支配,平时种的恶因,必然招来恶报。 2.生:今生作善...

    佚名

    |论坛精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06424881472.html
  • 慧远的佛教教育思想论要

    思想,它的最终目的是弘扬佛教的宗旨,即“诸恶莫作,众善奉行。”慧远的因果报应思想是中国佛教史上的一种重要文化现象。   慧远认为一个人一生的结果,完全是自身自作自受的报应。他提出人有三业,业有三的主张。他认为“三业”就是指人的行为、讲话和思想活动。“业”有三种性质:善、恶和无记。无记是无善恶活动,实即具有善恶两种性质。业有三、生和后是指现世受,生是来生受,后是二生、三生...

    未喜坤 王霞娟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1/10294493809.html
  • 印光大师放生语录

    欲,当可即得。   《增广·江慎修先生放生杀生录序》   纭纭异类,皆是过去父母,未来诸佛。不但不敢杀而食之,又思令其各得其所。由是圣君贤相,哲士鸿儒,多皆仰遵佛训,俯培己仁。或茹素而...现生,或于未来,必有不期然而然之报应。即彼等不能即,而常行放生,天地鬼神,常为鉴临,必当降以祸福,且勿忽其弱而欺之。   《续编·放生杀生录戒杀放生各文合编序》   放生之举,原为发起...

    印光大师

    |放生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7/05/0621309582.html
  • 印光大师年谱(弘化至圆寂时期1930~1940)A

    复周颂尧居士书  接手书,知阁下于佛法道理,尚未真明。吾人从无始以来,所作恶业,无量无边。《华严经》云:假使恶业有相体者,十方虚空不能容受。须知人之修持,果真诚无伪,便能转业。转重、后、轻。  ...也。如所说念佛之人,有三宝加被,龙天护佑,此系一定之理,断不致或有虚妄。然于转重之理,未能了知,故不免有此种不合理之疑议也。昔西域戒贤论师,德高一世,道震四竺(四天竺国),由宿业故,...

    沈去疾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121342823.html
  • 竺道生思想之理论特色及其价值意义

    ,报应必由于事。是故自报以观事,而事可变;举事以责心,而心可反”[53]。  然慧远复谓得道之人则不受:   “夫善恶之兴,由其有渐,渐以之极,则有九品之论,凡在九品,非其之所摄,然则绝。夫常类可知,类非九品,则非三之所摄”[54]。  所谓九品乃指三界见思惑之九品(即上上、上中、上下、中上、中中、中下、下上、下中、下下等九种品类),若非此九种品类者,则不受三、生、后)所束...

    刘贵杰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565547544.html
  • 中国的佛教与儒教

    寿夭、贫富贵贱之报应,沉沦于六道轮回。此种报应,佛教又称之为“业报”,“业”是指有情众生的各种行为,包括“身”、“口”、“意”三个方面。佛教教义又认为,自己造的业,自己受其,与他人绝不相干,这就叫做“自作自受”。再者,佛教教义还认为,业必有,或为“”,或为“生”,或为“后”。上面提到的东晋慧远法师尝作《三论》说:“经说业有三:一曰,二曰生,三曰后者,善恶始于此身,即此...

    楼宇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221251011.html